导师:郁喆隽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宗教学。因为讲课生动风趣,充满智慧,他被同学称为复旦大学"哲学小王子"。郁教授开设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其中《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课程被评为2016年上海市精品课程,2017年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同名慕课已有超过6万人注册选修。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被后代视为“解释主义”社会学的创始者。1997年国际社会学协会进行了一项成员调查,455位成员每人写出5本20世纪最重要的著作中,排名第一的作家就是马克斯•韦伯,而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位列第四。这本书提出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职业”?2.怎么对待财富和金钱?3.什么才是持续成功的心理动因?伦理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行为处事的方式背后透露的气质、心智状态,简言之,人们选择了什么伦理就是选择什么过日子的方式。这种选择,影响了世界。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反思金融危机、食品危机、生态危机、职业危机背后的伦理危机。“伦理危机”反映了琐碎时代的时代精神仅仅停留在金钱与价值上。今天我们解读这本书就是要以他人为镜,以文化为鉴。对比传统与现代,追问意义,认识自己。
韦伯其人
郁教授指出我们要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查其人,读其书”来了解一个人。郁教授介绍了韦伯矛盾、紧张、冲突的精神特征。他出生于一个严父慈母的德国资产阶级家庭。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读了大量西方古典作品。智力成熟得早,其他方面成熟得晚。小时候比较文静,像女孩子,到海德堡读大学、当兵后刚性的一面开始出现。1889年《论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获得了博士学位,1891年《罗马农业史》获得大学授课资格。1893年与远房表亲结婚。1894年在弗莱堡大学任教。1897年父亲病故。全薪休假开始“地狱旅行”,疗养,长假,退职。1904年才逐渐恢复。这时候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第一部分。海德堡时期,他周围围绕着文德尔班、特洛尔奇、桑巴特、齐美尔、卢卡奇等专家。1909年写了《国民经济学概论》,1921年写了《经济与社会》。1915-1919年了写了《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战中在海德堡预备役医院服役。他的《以学术为业》《以政治为业》揭示了他这一生在学术和政治中的挣扎。最后在慕尼黑得肺炎逝世。
韦伯时代
郁教授介绍了韦伯身处的时代背景。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开端:战胜,结束:战败。德意志民族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是贱民-主人民族。当时的德国属于后进现代化国家,很多学者称为“跛足巨人”“大杂烩”。在经济、技术领域发达,在文化、政治领域发育不良。经过德意志邦联1815-1866、铁血宰相俾斯麦、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建立,德国跃升成为欧洲大陆的一流强国。很快完成工业化。国民生产总值出现了“超英赶美”的奇迹。工业化的社会后果是工人和市民阶层发展起来,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证实了韦伯在1915年的预言——“每一次胜利,都让我们更远离和平。”
宗教信仰与社会分层
韦伯在第一卷第一章中写道:“在近代的企业里,资本家与企业经营者、连同熟练的上层劳动阶层,特别是在技术上或商业上受过较高教育训练者,全部都带有非常浓重的基督新教色彩。”他的这个结论来源于他的学生马丁奥芬巴赫的《信仰与社会分层:巴登州天主教和新教徒经济状况的研究》,根据巴登州1895年课税状况,每一千名新教徒纳税954060马克,每一千名天主教徒纳税589000马克,每一千名犹太教徒纳税>4000000马克,新教徒受教育的程度,也比天主教徒和犹太人高。流行的解释认为“属于何种宗派似乎并不是经济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倒可以说是其结果”。韦伯认定的原因是“得自教育的精神特性,以及特别是此处经由故乡和双亲家庭的宗教气氛所制约的教育方向,决定了职业的选择与往后的职业命运。”“生活态度之所以不同,主要必须从宗教信仰的恒久的内在特质当中来寻求,而不是单只求之于其一时所处的外在历史-政治情况。”
出世与俗世:一种定式化的解释
天主教“超尘出世”,最高理想所显示的禁欲特色,必然导致其信奉者对于此世的财货不大感兴趣。那么新教是“俗世享乐”吗?韦伯举例法国加尔文教徒是法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重要担纲者同样超尘出世作为反驳。韦伯提出“一方是超尘出世、禁欲与宗教虔诚,另一方是资本主义营利生活的参与,二者的整个对立难道不是反而有着一种内在的亲和性?”因此,他确定的研究方向是“如果说昔日的新教精神的某些特定表征与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之间有某种内在亲和性存在的话,……应从其纯粹宗教的特性当中去寻求。”
苦行与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在接下来的一章中重点论述“苦行”。苦行/禁欲源于希腊语,字面含义是练习、训练、修行。苦行行为包括斋戒、独居、冥想、放弃睡眠、放弃财产、乞讨、不定居、不洗澡、不理发、不剪指甲、放弃性行为、禁言等等。郁教授分别介绍了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中的苦行行为。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毁誉参半、爱恨交加。韦伯的研究方法则是资本主义、理性主义。对资本主义精神举例说明,他举了美国的富兰克林为例。富兰克林是“清教徒美德的无瑕代表”,代表了十三种美德:节制、寡言、秩序、决心、俭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清洁、镇静、贞节、谦虚。“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钱能生钱,钱子还能生钱孙,如此生而又生……”就是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界定为:“此处所谈的仅止于此种欧洲-美国的资本主义,这自然是由于提问的方式使然。在中国、印度、巴比伦,在古代与中世纪,都曾有过资本主义,然而,我们将看到,它们全都欠缺那种独特的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指的是“赚钱,赚更多的钱,并严格回避一切天生自然的享乐……单就个人而言自己的幸福或利益而言,这不啻是完完全全的超越,而且是极为不合理性。营利变成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的手段。”
韦伯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就想要赚得愈多愈好,而是想单纯地过活,过他所习惯的生活,而且只要赚到足以应付这样的生活就好。”欧洲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巨额财富不断投资到事业上,一部分人迎头跟进出人头地,不愿消费,只想赚钱。一部分人仍然按老路生活,节衣缩食。……这是‘近代资本主义精神’”。
路德的职业观
整本书的关键词——职业。职业提示着一个宗教观念:由神所交付的使命。圣经中的“职业观”将人的工作视为失乐园的隐喻。中世纪的职业观认为世俗劳动属于生物性的事,是信仰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但无关乎道德。韦伯考察了路德的职业概念无从摆脱传统主义的束缚。职业就是人应将之视为神的旨意而甘愿接受且顺从的事。此一色彩的强调,掩盖了天职观里的另一种思想,亦即职业劳动本来就是一种或唯一那种由神所赋予的任务。
理念是以何种方式在历史当中发挥作用?
韦伯认为“我们也绝对无意主张荒谬而教条式的命题,譬如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只能够是宗教改革的某些影响的结果,甚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资本主义商业经济的某些重要形态,比起宗教改革,老早就存在的这个历史事实,已断然驳斥了如上的主张。”
基督宗教的历史脉络
雅斯贝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观念,这个概念说的是从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地区的人类文化现象。整个世界出现了先秦文化、释迦牟尼、琐罗亚斯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思想巨人。轴心时代超越观念的突破,法则、天道。
耶路撒冷“遭遇”雅典,耶稣基督信仰vs希腊哲学。我们对西方认识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要去了解耶路撒冷精神。
基督宗教派别形成神学的原因是圣经,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成为判教标准。早期教会在罗马受到迫害,313年米兰赦令是转折点。基督宗教几大派别的形成。东西方教会大分裂。东西方教会的矛盾。“和子句”之争导致的神学差异。结果1054年东西教会相互绝罚,教会大分裂。16世纪宗教改革,出现了新教。
德国宗教改革代表: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翻译德语圣经,路德宗)
瑞士的宗教改革:茨温利、加尔文(日内瓦教会领袖,预定论)
英国宗教改革:亨利八世(1534年至尊法案,英国国教会圣公会)、玛丽一世(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清教徒运动。
基督宗教对西方文明的塑造
器物文明:基督宗教与建筑、基督宗教与造型艺术、基督宗教与音乐、基督宗教与政治(君权神授、天赋人权、协商制度、使命感、契约精神)、基督宗教的对外冲突、基督宗教的内部冲突:宗教战争。
推荐纪录片和电影:《梵蒂冈:隐秘的世界》《年轻的教宗》《天国王朝》《玛戈皇后》
1684年威斯特法利亚合约,重申1555年奥古斯堡协定。教随君定。
宗教派别与美国大选:83%的选民都有确定的宗教信仰,78.4%的选民是基督徒。政治诉求:传统家庭价值、反堕胎、反婚外性行为、反同性恋。
入世苦行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观念→经济日常社会准则
清教的代表:巴克斯特。《基督徒指南》被誉为“请教道德神学最为集大成的一部纲要”。
巴克斯特的财富-时间观:财富本身非常危险。认为“道德上真正要拒斥的,是在财产上的安然歇息,是财富的享受及随之而来的怠惰与肉欲尤其是离弃‘神圣’生活的追求。”“时间无限宝贵,丧失每一刻钟就是丧失为增耀神的荣光而劳动的每一刻钟。”
巴克斯特的劳动观:劝勉人要刻苦地持续肉体劳动或精神劳动。劳动是有效的禁欲手段,劳动根本上是神所规定的生活目的本身。“劳动特别是一切诱惑的特效预防针。”“在自己的职业里刻苦劳动。”
分工赞美论:“没有固定的职业,人的劳动成效只是不安定的临机劳动,游手好闲的时间要多过于工作……专职劳工有规律地完成他的工作,不同于他人常处于混乱之中,不知何时工作、何处工作……所以,不管对谁来说,有个确定的工作是最好不过的。”要求理性的职业劳动有系统、讲求方法。认为贫穷有损神的荣光。“如果神指示你一条道路,按此道路你可以以合于律法的方式比其他道路赚取更多的利益,而无害于你或他人的灵魂,但你却拒不接受而选取了另一条获利较少的道路,那么你就是违逆了你的召命中的一个目的,拒绝为神管事,不接受他的赐物以利用于他有所要求之时。你可以为神劳动而致富,但当然不是为了肉欲与罪恶。”
职业的伦理意义:“神祝福他的事业。”反对无拘无束地享受人生及生活乐趣。
守财精神:受神恩宠而被托付管理财货。对财产有一种责任感,为神荣耀而保有财产,以不休止的劳动来增加财产。
从宗教人到经济人:“朝圣者”被“经纪人”所取代,形成独特的市民职业风格。
韦伯认为“近代的资本主义精神,不止如此,还有近代的文化,本质上的一个构成要素——立基于职业理念上的理性的生活样式,乃是基督教的禁欲精神所孕育出来的,而这就是本文所要加以证明的。”
他用“宇宙秩序”“钢铁牢笼”来论述近代经济秩序。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预言“无灵魂的专家,无心的享乐人,这空无者竟自负已登上人类前所未达的境界。”
韦伯与亚洲
郁教授讲了从单一文化到跨文化比较。介绍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诸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宗教社会学文集》这几本书。
西方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特质:家计与经营的分离;理性的薄记。市民、资产阶级、普罗大众组成理性的劳动组织。
核心问题:具有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之市民的经营资本主义的形成。
理性主义-西方科学:精确计算;可计算性;法律和行政的理性结构。西方文化所固有的、特殊心态的“理性主义”。
韦伯问题:“何以在这些国度(中国和印度),无论科学、艺术、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皆未能走势西方独特的理性化的道路?”
首要任务:认识西方的、尤其是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独有特质,并说明其起源——经济条件+生活方式。
《儒教与道教》对中国社会特征的总结:传统主义,家产官僚制,帝国行政中心缺乏政治和军事自主权,缺乏市民中产阶级,未能摆脱宗族的羁绊,城市缺乏自治;宗族-血缘组织势力坚不可摧、无所不能;士人阶层,接受“高贵的俗人教育”,寄生在政治特权之上的经济特权;中国的宗教表现为泛神论;祖先崇拜,没有宗教先知和强大的僧侣阶层。
儒家伦理与东亚文明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本地劳动力,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代表人物:余英时,杜维明
中国思想的“入世转向”:中唐以来新禅宗、新儒家和新道家的“入世转向”。“此世”不是适应,而是积极的改造态度;敬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商人地位上升;勤俭、诚信的商人伦理。
儒家伦理:自我约束、修身、取得一致意见和合作;重视教育与礼仪;注重社区和政府的领导。通过积极的个人参与改造现世,并把它纳入道德的秩序。
课程总结
韦伯在一百多年前就对人类社会提出了反思:文化有优劣之分吗?什么是现代化?传统是负担还是资源?对财富的贪婪,古已有之,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资本主义更多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理性的缓解。当下中国的文化精神面临着“信仰迷茫、理念模糊、行为失范和缺乏长期愿景”的症状,我们应该从哪里找到出路?郁教授用两天的授课,给了我们回答——以他人为镜,以文化为鉴。